企業文化
第五课:弟子规(泛爱众)
2011-07-02

第五课:各位同仁、各位兄弟姐妹,大家下午好!      2011-7-2   9:00  大连六中

感谢各位来到我公司工作,这是你个人及家庭对我的信任。为报答这份重托,我把传授圣贤教育、培养员工道德品质当作首要任务。希望每位员工在这里不但能学到扎实的业务技能成为合格员工;同时也创造学习机会,让大家通过学习,成为一个明事理守道德的好公民。

大家都认为水是矿物质吧?我给大家看的这本书‘水知道答案’。作者是日本的江本胜博士,他用水做过几十万次的实验,发现水对外界也有感觉。当你对它说‘我爱你’和‘谢谢’时,它呈现出非常美丽的晶体;而当你对他说‘我讨厌,恨你’时,呈现的图案则非常恐怖。

大家知道我们人体里70%是水分,所以当你发出的念头不好时,身体就会得病,而且面貌丑陋;当你发出的意念是善念时,你就会很健康、面貌祥和、充满光亮。

老子说:‘厚德载物’--‘行善积德’--‘施舍’。不清扫心灵的垃圾,不可能祛除疾病,不行善积德,不可能改变命运。既然水都有感知,那么植物是不是更有感觉?植物对人类意念的感知非常灵敏,你喜欢它爱它,它就长得美丽茂盛;你不爱惜它不照顾它,就会枯萎凋零。动物更懂得感情,更应该善待它们。所以说,想不想拥有健康的身体,全在你的一念之中。

我们已进行了五课弟子规的讲座,相信大家对善恶的标准和应该怎样做事做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。我为什么几次三番耳提面命特别强调改恶扬善的道理?因为人不止一生,所有众生都有无数的前生,也会有无数的来生。很多人认为今生随便作恶死了拉倒,真那样倒好了,很可惜事实并非如此。每次死掉的只是我们的躯壳,就像衣服破了丢掉了。而我们的神识(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灵魂)并不会死去,它会随着每个人在世时所造下的善业或恶业在六道里轮回不止。

    讲一则典故:空旷的荒野上,许多动物在黑暗和冰冷中蹒跚游荡,由于黑暗他们无法相识,个个孤立无援、战战兢兢,艰难地摸索着爬行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。时有火灾,时有水灾,时有地震,时时恶魔杀戮,它们心中充满痛苦和无奈。

突然,大地出现一个超人,他高擎着硕大无比光芒四射的火把,照亮千万年冷寂黑暗的大地。大地霎时充满光明,黑暗中的动物们站立起来,惊异地发现周围都是长相与自己一样的同类,原来自己并不孤独。于是它们欢呼起来,互相靠近并拥抱在一起,说着思念喜悦的话语,它们冷酷寂寞的心灵获得了巨大的安慰。此时智慧之光照耀大地,慈悲甘露撒满每寸土地,恶魔消失,信仰充盈,周围一片欢歌笑语。

‘荒野’指现实的人生;‘黑暗’指人类的愚痴与顽冥;‘游荡’指人们没有生活方向;‘孤独’指不会与众生相处;‘超人’指伟大的佛陀;‘火把’指照亮人生的佛法。

‘佛’即觉悟的意思,‘法’即方法,‘佛法’既是使人觉悟的方法。信仰佛法的人,心中充满了慈悲与智慧,懂得与人和万物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,由此组成一个和平的国度,人生才会完美无悔。

伟大的释迦穆尼佛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(如今的尼泊尔)。是释迦族的王子,叫悉达多。他是出生于我们这个地球的伟大圣者。王子并不是天上飞来的天人,也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的凡人。在佛祖出世之前,古印度(现尼泊尔)有很多贵族-婆罗门,他们在禅定中看到了六道轮回的景象,知道善恶必有因果报应。悉达多太子出生后,接触到了婆罗门教,看到人们生老病死的状况非常痛苦,决定舍弃王位和一切荣华富贵出家修行,为众生寻找脱离苦难的方法。他在禅定中虽然也看到了六道的情景,但不知怎样可以永远脱离轮回,不生不灭?悉达多太子很困惑,在菩提树下进入更深的禅定,发誓不悟出最终的解决之道绝不起来。终于在30岁时开悟成佛,洞达了宇宙的起源并看到了佛的世界,由此创建了大乘佛教。佛祖在世讲经说法49年,以身示教度化了无量的众生。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返璞归真,唤醒原有纯真纯善的本性,回归到佛的世界,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苦难。众多的得道之士用铁的事实证明,佛祖所说丝毫不差千真万确。

如今佛教在世界上是信徒最多最受欢迎的宗教,因为很多修行证果的人看到了六道的苦难和佛国的圣境,由此对佛教深信不移。佛弟子需要修行,我们凡人就不需要吗?每个人都应按照正确的思想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言行,这就叫‘修行’。

佛祖对众生比我们的父母还要慈悲,看到地狱的惨状,痛惜万物的迷失,谆谆告诫众生六道轮回的真相,只为救众生脱离三恶道之苦。佛说我们的地球是千万亿个宇宙中最苦的‘五浊恶世’,因为这个世界的地心是火,‘境随心转,相由心生’由于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贪嗔痴慢,才导致来到这个世界,这里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各种灾难。而毗卢遮那佛的东方琉璃世界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,地心都是琉璃,清凉平整光耀宇宙。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至纯至善之人,心中没有贪嗔痴慢,无欲无求心静如水。

从中我们知道,每一界众生所处的环境,都是由他们的心性所创造的。所以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都是有罪众生,都逃不脱六道中生死轮回互相食啖的残忍,而且此界生灵非常顽固难以教化。佛祖就在最苦难的娑婆世界诞生,来教化这些顽劣的众生,可想而知,他有多难?

大家听说过‘六道轮回’吗?知道是哪六道?

天  人:完美的大善之人   没有一丝贪嗔痴    

人    :十善之人,尚有贪嗔痴 

阿修罗:十善之人 但傲慢和嗔恨心很重  

饿  鬼:贪婪心重的小恶之人 (食物入口即成火炭)

畜  生:愚昧难教的中恶之人(不接受真理不思悔改)

地  狱:嗔恨心重的极恶之人

(堕入地狱之人遭受着剥皮、炮烙、火烧、刀刺、割舌、挖心等酷刑,永无休止)

人死去的只是这个皮囊,而神识不死会进入下一个轮回。既然人不是这一生,那此生所受的一切都是前生已定,民间所说‘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’。佛家讲“因果通三世,预知前生事,今生受者是;预知来世果,今生做者是”。每个人一生无论作恶还是行善,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轨迹,随着神识生生死死轮回不止。

有人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,岂不知那是他前生受苦行善积德得到的福报,或是祖上行善积下的阴德。但做子孙的不知珍惜,作恶多端为富不仁,将前世和祖宗的功德提前消耗殆尽,恶运随后就会现前。要么短命,要么穷苦潦倒,而来生必堕地狱;有人今生丑陋贫穷残疾,看着让人怜悯,但其实他前世是大富大贵之人,只因贪婪吝啬、贡高我慢,导致了今生的恶报。所说‘可怜之人,必有可恨之处’。一个人没有善终是最可怕的恶报,而信佛的人必得善终,走时容貌安详,甚至预知时至。

佛告诉我们“人间妙五欲(财色名食睡),地狱五条根”。所以欲望是牵引人走向地狱的根源。如果人能控制欲望,就能成佛获得善终。

其实现实生活中,我们与佛教关系密切,没有人生活中能离开佛教。如亲人离世后,家人每七天一次的祭祀,完全是佛祖告诉我们人类的。佛在经上说‘死去的人在等待阎王审判的时间里(大善之人直接升天),非常恐惧苦恼,灵魂每七天回来一次,希望在世的亲人为他做善事做功德,以忏悔造下的杀盗淫的恶业,超拔被自己害过的生灵,期望不堕地狱受极刑’。明白的人会替亡人做功德,请和尚念经,以减轻亡人的罪孽。临死前在他耳边念‘南无阿弥陀佛’,他的神识会听见,对他往生有好处。但如今人们大都不明了这些道理,不给父母做善事做功德,使得亲人或堕在畜生道(家里养的猫狗),或做游魂(常在梦境中见到),或在地狱中受极刑(见不到了)。如已往生为人了,你也见不到了。

平日生活里使用的语言如‘心想事成、无中生有、信手拈来、昙花一现、五体投地、所求随愿、天女散花、菩萨保佑、衷心祈祷、先舍后得、真心忏悔、神出鬼没、天翻地覆、三生有幸、神通广大、救苦救难、妙手回春、四大皆空、无缘无故、劫后余生、前因后果、一面之缘、恍如隔世、指点迷津、唯我独尊、肉眼凡胎、凡夫俗子、一手遮天、看破红尘、一尘不染、六根不净、改头换面、大千世界、清规戒律、如梦如幻、刹那之间、功德圆满等等,都是佛教的语言。而这些境界,在佛或天人的世界都真实存在的。

也许在座有人会想:我看不见地狱也不信佛能把我怎样。我告诉大家,你可以不信但绝不可胡言乱语,毁谤佛法可是永在无间地狱的重罪。而六道轮回的真实存在,不会因你信与不信有任何的改变。如果我们能突破三维空间,就什么都看到了。只要看看周围那些恶人的下场,就会知道报应丝毫不爽,况且如今的现世报来得极快,而最痛苦的还在他的来生。

大家是不是都想一生幸福、孩子有出息?那让我们一起发誓:从今后‘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’,多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只要持之以恒,你的运气定会改变。行善积德会让现世生活吉祥如意、所求遂愿,还能让来生得到人天福报,更为子孙后代积功累德。

下面开始学习‘泛爱众’。

五、泛爱众

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

解:只要是人,就是同类,不分族群、人种、信仰,皆需相亲相爱。因为我们同是生活于天地之间的人类,互助合作才可维持共同的家园--地球。

三字经中说:‘人之初,性本善’。说明人类初来的本性都是善良的,是后天的环境将人的心灵污染而改变。我们要唤醒人们心中本有的善良,让人类彼此敬爱,让人们生活在平和温馨的环境中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,除了人类,还要爱动物爱植物,还要爱山河大地,当然这样做,更是爱自己,因为大自然会给你五谷丰登的回报。

    所说‘天为父,地为母’。每个人都是大地的孩子,大地养育了我们。同时大地母亲所养育的万物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,哪有兄妹间互相残杀的呢?当我们残杀的动物都在灭绝时,与动物共生的人类势必也面临灭亡。还有植物,吸收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,供给人类所需的氧气,维持人类可以生存的温度。可人类并不感恩,用滥砍滥发伤害植物,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。水灾中众多的死难者,绝想不到受到的是同类造恶的报应。随着地球温度的上升,南北极融化,沿海城市被湮灭的时间不会太远了。造恶的人类真如地球上的癌细胞那般可恶。

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

解:一个品德高尚的人,名望自然高。大家所敬重的,不是一个人的外表容貌。

人们所敬重的是品德高尚的人,就像我们常看见有名的学者,虽衣着朴素,貌不惊人,但那种不怒自威非常有震慑力。他的德性,他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,必然赢得人们的爱戴。  如中国的孔圣人,就是一位‘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’的典范,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佛菩萨,都该尊敬。孔夫子说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即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;三十岁能够自立;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;五十岁懂得了天命;六十岁听见各种言论能正确对待,不觉得逆反;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。

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

解:有才能的人,办事能力非凡,声望自然很高。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,并而不是会说大话的人。

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有令不行’。解放军第二军医大东方肝胆医院的吴孟超院长,如今已92岁高龄,仍然工作在第一线。吴院长对名利金钱毫无兴趣,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,想尽办法降低手术费用,深受众人的爱戴。其实伟大就存在于平凡之中。

且看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、素质低下的暴发户,要么穿金戴银,要么骄奢淫逸,用贪赃枉法掠夺的金钱来满足自己膨胀的私欲。其实即便有再多的钱财,如果子孙不孝败家,顷刻间也会倾家荡产。

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(zi)

解:当你有才能可以服务众人时,千万不要自私自利,应当贡献给公众。对于别人的才华,应当欣赏赞叹,不可心生嫉妒随意毁谤。

你有能力帮助别人时,正是你积德之时。大家都喜欢有财,知不知道财富怎样来?‘财布施的财富;法布施得健康长寿;无畏布施得聪明智慧’。大家给有难的人捐款,就是财布施,得到的回报是财富;我把正确的做人道理讲给你们时,就是在‘法布施’。让大家明了做人的道理,不再作错事,不再生活在恐慌和患得患失中;同时也属于无畏布施。俗话说‘救急不救贫’,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给他人生活的本领,比给他钱财更有帮助。

   看到他人有才华能力时,要赞叹他,不可以诋毁轻视他。我们要善心对人,而不是嫉妒心对人。应成人之美,努力助他人成功。

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

解:不可卑躬屈膝奉承富有的人,也不可傲慢无理对待贫困的人。不要厌弃老朋友,也不要讨好喜朋友。

朱子治家格言说“见富贵而生谄容者,最可耻;遇贫穷而作骄态者,贱莫甚”。千万别小人得志,傲慢无礼对待他人。说不定你欺辱的是位在世行道的大菩萨,那罪过可就大了。

欺贫谄富和喜新厌旧是世人的通病,其实对方有钱也不会给你,对方贫穷也不会要你,但人往往就会产生冷暖极致的两种态度。我们对人还是对物不能‘势利眼’。

我非常喜欢孩子,参加工作前曾在旅顺部队一幼儿园做保育员。有一次回大连,旁边有人不认识我,问我旁边一熟人‘这个女孩儿是谁’?这个军官跟我很熟,却不说我的名字,满脸鄙夷轻蔑地说‘是个阿姨’。多年后偶遇,对我的现状非常吃惊。提起这段往事,他满脸羞愧。做人千万别近视眼,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?

勿厌故 勿喜新,故友了解我们,对我们有恩,做人不可忘恩负义。

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

解:当别人忙碌的时候,不要去打扰他。在别人情绪不好心情欠安的时候,不要去找他谈话打扰他,这会增加他的不安,要等待合适时机再安慰他。

做事要有分寸,人家忙碌不堪时,不要去添乱。就像我要去拜访客户,对方说今天忙明天可以吗?我绝不会说非今天不可。当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时,我们要去安慰他。但不要在他最不想说话的时候,要等待合适时机,软言安抚。我一朋友打来电话,一开口就嚎啕大哭,此时我什么也不说,等她哭够了,再问她发生了什么?

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

解:对于别人的缺点,不要去揭穿,对于别人的隐私,也不要到处去张扬。

我估计大家都有这个毛病,愿意议论他人的隐私。其实无人没缺点,也无人不说人。你说别人,别人也说你,这是不好的习惯,应努力戒除,这也是造成不团结的根源。很多媒体放大明星的隐私,即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,又给本人增添烦恼(当然自己有意泄露隐私的除外)。如今的媒体,专门揭露名人隐私,围追堵截爆料所有私事,名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,无法喘息,实在可恶之极。许多年轻人盲目崇拜明星,其中许多人道德非常低下的。他们不知作为对社会有影响的公众人物,要想到自己的作为会给社会造成影响,不能任意妄为教唆年轻人堕落。就像那个流氓演员陈冠希,害了多少人造了多少恶?他必有恶报的。

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

解:赞美他人做的善事好事,等于你也做了一件善事,因对方听到你的赞扬,会更加勤勉努力去行善。

孔子说做了好事不留名是不对的,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,应大张旗鼓宣扬好人好事,让大家都去效仿,而且受到赞扬的人会更加努力。如我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先生,哪里有灾难他就去哪里。日本富岛发生大地震后,他第一时间带着物质赶去救人。大爱无疆,他做了那么多好事,却被人诬陷冤枉。这个社会善恶颠倒,没有天理。比起那些悭吝的富人,他们的行为崇高伟大,他们是国人的骄傲,我们应大力宣传弘扬这种慈善义举。

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

解:宣扬别人的过失和缺点,等于自己也做了坏事。如果指责批评太过份了,还会给自己招来祸患。多说一遍此人的过失,等于又替他宣传了一遍。而且如果指责过头,可能激怒对方造成纠纷以至祸端。

很多杀人案件就是缘于传言和口角,结果一时失控造成了重大伤害案件。事情过后肇事方都非常后悔,可恶果已造成不可挽回了。要记住‘话到嘴边留半句’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

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

解:朋友间应互相劝人行善,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。如果知道对方有错而不去劝阻,两个人的品德都有亏损。

很多人怕得罪人,明知是不对的也不规劝,如果真是为他人好,要阻止他犯错。过去大家做了很多错事,不知者不为罪,如今既然知道了,可不要再造作恶业了。

如今很多人处理不好婆媳关系,相互抱怨。其实我们都应设身处地多为对方考虑,换位思考一下。

作为丈夫,理当尊重孝敬岳父母,他们生养你所爱的人,是妻子为你操持家务、传宗接代;

作为妻子,理应敬重伺奉公婆,他们为你辛苦抚养与你共度一生的丈夫,也是你最亲的人。如果你与他的父母不和睦,最难受是你的丈夫。父母为儿女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一生,理当得到儿女们孝养的回报,不应分你妈我妈。如果能设身处地多为对方考虑,婆媳关系没有不融洽的。

凡取予 贵分晓 予宜多 取宜少

解:财物的取得与给予,一定要分辨清楚。自己付出的要多一些,得到的应当少些。

如果我们看轻财物,少拿取多付出,把亲情友情放在首位,人际关系一定会好。会与大家广结善缘、和睦相处了。净空法师说‘礼多人不怪’,我很听话照此去做,很有效果。

生活中有很多事列可以说明,重财物轻友情的结果是两败俱伤,丢了亲情,失了友情。

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

解:想让别人做一件事时,首先要反问自己是否愿意。假如自己都不愿意做,就马上停止不要让别人做了。

也就是俗话说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道理大家都明白,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自私。如今离婚率高导致社会不安定,原因就是彼此不能容忍,可当初为什么选择对方呢?

在此想说说夫妻相处之道。当每个人在选择终身伴侣时,一定是觉得爱上了可以厮守终身才做出的决定吧?可为什么中途就发生变故了呢?

请问男同胞:女人什么毛病是你们不能忍受的?

请问女同胞:男人什么毛病是你们不能忍受的?

大家提出了对方的诸多缺点,可对方也举出了你们的缺点,是不是这么回事?

作为丈夫:你为妻子儿女创造了安定、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吗?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、操持家务,你给予过她爱护、理解和温情吗?你的妻子因生活的磨砺变成了黄脸婆,身体不再健康。当你厌倦妻子的唠叨想要移情别恋时,想没想到妻子为你做的一切?反过来妻子红杏出墙你会怎样?如果你发生不测或生病在床,结发的妻子会不离不弃照顾你的,因你们的结合来之于你一无所有之时,别忘了如今的富贵荣华是她与你共同打拼出来的。
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除了父母,妻子是陪你共度一生的人,随着时光的流失,她可能不再年轻、不再美貌,但你不是也有老的那天?‘老伴老伴’,老来才是伴啊。

作为妻子:你是否尽到了相夫教子的责任?你是如何对待丈夫的父母?是否给他一个整洁温暖的家?是否教育出一个好孩子让他骄傲?也就是说你是否做到一个好儿媳、好妻子、好母亲呢?如你没做到,怎会得到对方的尊敬?

过去赞扬关系好的夫妻都说“举案齐眉,相敬如宾”,你做到了吗?呵斥丈夫、不孝公婆、好吃懒做、娇惯儿女、蓬头垢面、不懂礼仪,这样的女人你会喜欢吗?要想丈夫爱你,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儿媳、妻子、母亲,给丈夫一个温暖整洁的家,面对这样的贤妻良母,他绝不会移情别恋的。

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

解:受人恩惠时要时刻想着报答。当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时,应宽大为怀尽快把怨恨忘掉。对别人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,对别人感恩的时间越长越好。若老生气对方的坏,也是对自己的惩罚。

一个人成长到今天,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。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给予我们无限恩德的父母、师长、亲友、同仁。一个懂得感恩的人,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。幸福生活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。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忘恩负义之人,每天生活在愧疚之中,他绝不会幸福。懂得爱,懂得付出,自身才更有价值,‘施’比‘受’更有福。

在社会中,人与人难免发生冲突,如果是受到了冤枉,也要告诫自己不要去报复。通常说‘可怜之人,必有可恨之处’,其实‘可恶之人,必有可怜之处’,此人是因没受过道德教育不明事理才做出那样的坏事,应该怜悯他。‘冤家宜解不宜结’,当此人有困难时,你还要尽力帮助他,让对方感到愧疚。一个人在逆境中进步是最快的,所以要感谢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,是他磨练了你的心智让你坚强。其实我们念头一转,烦恼就变成了智慧,人要学会在挫折中成长。

说到感恩,我们在企业做事,企业除了要付给你报酬维持日常的生活外,还要替你缴纳各项养老基金等费用,你退休后才可能老有所养。那不是国家白白付给你的,是企业替你提前缴纳的。对此,我们不应该感恩吗?不应该恪尽职守吗?

待婢僕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

解:对待家里的婢女仆人,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。品行端正很重要,但对人还是要仁慈宽厚。

无论做什么工作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对待家里的仆人也要尊敬,用不着耀武扬威。能在一起都是难得的缘分,应多多体谅,互相照顾。你对她好,她对你忠。如果大人对待仆人不平等的话,孩子就会学着狗眼看人低。我朋友的小孩非常少教,动不动打骂保姆,换了好几个,最后出3000元都找不到人干,只好自己当保姆。她家好几百平的房子,给保姆的房间只能放一张床,还没有窗户。这种为人真不敢苟同,其实这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她,将来这个孩子一定冷酷无情。

‘爱人者人皆爱之,敬人者人皆敬之’。你不爱他人,不尊重他人,怎会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呢?

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

如果仗势逼人服从,对方可能会口服心不服。唯有以理服人,对方才会心悦诚服。

靠势力大压服人是没用的,她心里不服。如果用理说服人,对方感觉你是对的才会服气。

有的人原来品质很好,只是后来不警惕被人拉下水,这样的人还有救。大家都喜欢听奉承话,听到批评的话会脸色不悦,可真心爱你的好朋友不会讨好你。所说‘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’。当你要做出决定时,最应该问的是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,不要怕对方的一针见血接受不了,那才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真知灼见。

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,其中很多至理名言都是精华的精华,对培养孩子好品格极其重要,请务必牢记并落实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时间到了,下课。